中农办《乡村治理动态》刊发沧源县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发布时间:2021-12-11作者:佚名 来源: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12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乡村治理动态》2021年第29期,刊发了《云南省沧源县探索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新路径》,详细介绍了沧源县乡村治理经验和做法,对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可借鉴、可复制的价值。文章详情如下:
近年来,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给沧源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积极探索实践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新路径。
一、构建基层治理组织体系,让治理构建“立”起来
建立完善以党的基层组织为统领的基层治理体系。成立了1个县级国门党工委、1个边境贸易联合党支部、6个边境乡(镇)国门党工委和23个边境村联合党组织,让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机制生根落地。建立“县、乡、村、组、巡边员”五级段长挂段包片工作体系。将全县150公里边境线划分为873个责任段,县、乡级段长全部下沉一线,村、组、巡边员级段长全员一线值守,提升了边境管控效能,确保边境安全、边防稳固。建立“乡、村、组、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建立“乡村组户”4级网格8362个,每个网格配备一名责任民警、一名专职网格信息员,纳入网格管理51101户16.03万人,确定党员中心户3479名,联系骨干党员457名,实行部门挂村、党员干部包户,力量下沉到网格,工作落实到网格。
二、完善规范相关制度,让治理手段“实”起来
全覆盖完善规范村规民约。倡导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移风易俗内容纳入村规民约,依托乡村治理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德治组织监督实施,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完善规范的村规民约全覆盖。全覆盖落实组织架构。在各自然村,成立三套组织架构,乡村振兴理事会负责好村庄建设;乡村治理协商委员会负责好村庄治理,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好村庄运营。选派636名国家公职人员担任“自然村长”,组织引导基层德高望重、了解村情民意、号召力强的农村老头人、老村干、老党员、老教师、老模范组建“五老”队伍,实现自然村长、村民小组长、网格长以及“五老”人员同向发力。全覆盖实现平安创建。投资650万元建成“数字沧源”基层治理综合平台,健全完善一部手机远程管理和运用机制,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全县矛盾纠纷调处机制、社会治理体系日益完善,创建平安乡镇平安乡(镇)10个、平安村(社区)93个、乡(镇)平安村(社区)创建率达100%。“城市、乡村、边境”治理取得重大突破,在2020年度全省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中,沧源县的综合满意率、执法满意度分别为95.86%、95.87%,较2017年分别上升20位、55位,连续3年实现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提升”。
三、打造标杆示范县,让治理效能“强”起来
打造全国“心向总书记、心向党、心向国家”的标杆县,坚定永远跟党走。牢记总书记嘱托,设立“8·19”回信纪念日,建立10位老支书终身宣讲总书记重要回信制度,打造全国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活学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基地。打造引领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县,建设好美丽家园。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着力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用好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双绑”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产业帮扶全覆盖、股份合作机制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全覆盖、扶志扶智机制实现培训就业全覆盖的“一平台、三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深入推进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推动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边境防控、思想观念现代化。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县,坚决维护好民族团结。发扬团结和睦、尊老爱幼、互相帮助优良传统,各民族“共唱民族团结歌、共跳民族团结舞、共创民族团结事业”。深度挖掘推介“班洪抗英”“班老回归”“佤山抗日”等革命历史事迹,大力宣传爱党爱国精神。创建全国最具特色的强边固防县,坚决守护好神圣国土。坚定“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增强“为国守门、为国把关”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边境线“物防定点防御、技防动态监控、人防机动处置”和“一屏展示、一键调度”的管边控边效能初步显现。筑牢边境安全钢铁长城,联防联控机制不断深化,推进边境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构筑起“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边境安全“铜墙铁壁”。
原文链接:https://nync.yn.gov.cn/html/2021/zhoushilianbo-new_1210/381786.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