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社资讯 > 青神县构建三个一体化机制 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青神县构建三个一体化机制 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1-12-03作者:佚名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青神县坚持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多维制度联动,着力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努力探索城乡融合发展实施路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一、构建县乡村一体化规划机制,城乡共绘发展蓝图

  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青神充分考虑农村特点和农民需要,坚持城乡融合、一体设计理念,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城乡共用一张“设计图”,共绘一张“效果图”。

  一是优化布局,率先启动全域村规编制。以规划一体化为引领,打破城乡功能区域分隔形态,修编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构建“三区三线”空间格局,构建形成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型需要,以功能布局为引导的城乡统筹空间格局。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探索“多镇合一”“多村合一”的片区镇(乡)村规划编制模式,科学划分经济区,全域形成“4大区、9小区”经济区,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打破空间壁垒,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率先启动18个实用性村规划编制,已形成11个村规划成果,高台镇百家池村已完成省级备案工作,该村规划被选定为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实用性村规划编制培训案例。

  二是相融共生,强化乡村独特空间形态保护。相融但不同化,保留乡愁元素。保留历史沿革,发挥古村落价值,汉阳古镇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尊重自然生态原真性、保护山水生态基底,打响“竹里萤光”超级IP,青神综合生态指数及综合赏萤指数均排名西南地区首位。将川西林盘保护传承纳入村规划,延续乡村特色空间肌理,建成占地115亩、容纳230户农户“水竹怡庄”新农村综合体,充分展现了从人到房屋、生活方式的城乡一体,塑造“青山绿水抱林盘、大城小镇嵌田园”的城乡风貌。优化完善农房设计图集,增加房屋附属功能布局和占地规模指导,建成“竹里巷子”精品乡村民宿,配套老井广场、绚烂花镜、竹艺美学馆等景观节点,彰显竹韵之美。

  三是多规衔接,支撑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运用“点状供地”政策,灵活供应土地。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住宅建设用地,调配486亩建设用地全面保障斑布竹产业园项目用地,落实4.83公顷土地保障冷

  链物流园项目建设,预留1.13公顷的“留白”用地支持产业发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弹性;在坝区和丘区预留4.38公顷土地,新增村民聚居点5个,可安置209户606人,保障村民合理建房需求。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公布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基准地价,支持乡村振兴新产业新业态发展。

  二、构建县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建管机制,城乡共建同城圈

  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继续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着力推进往村覆盖、往户延伸。青神积极探索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建设一体管护,着力打通基础设施到村到户的“卡点”和“堵点”,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没人管、没钱管的问题。

  一是全域发展,推动城乡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构建县乡村道路联通的“七纵二横三联一环”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重点节点,农村公路1058公里,路网密度2.7公里/平方公里,高级铺装路面比例89.7%,打造“四好农村路”示范线106公里,巩固“金通工程”建设成效,建制村通客车率100%,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自来水普及率98.91%。电、天然气、宽带互联网、4G网络均实现100%覆盖,5G网络已覆盖县域和重点场镇。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97.8%,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村占比96.2%,生活垃圾有效处理的村占比100%,建成“四小园”5万余个,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二是转型升级,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入乡通道。支持乡村承接城市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疏解,合理布局冷链物流设施、配送投递设施和生活性服务园区。建成占地60亩的冷链物流园,是西南最大区域性农产品仓储冷链物流中心,冻库总容量1.3万吨,年物流量约10万吨,柑橘日处理能力200吨以上,年出口创汇3亿元以上。构建“1+7+89”县乡村三级电商快递物流配送体系,青神是四川省首个电商顺差县,2020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7.2亿元,村级快递物流配送覆盖率100%。建成斑布竹产业园、立白智能家居产业园、彩虹健康产业园,提供竹纸、日化、医药等中高端消费品,满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需求。

  三是统一管护,建立基础设施长期发挥效益的机制。发挥不同主体的“长板效应”,建立统一管护下的差异性运行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将城乡道路等公益性设施的管护和运行纳入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每年预算350万元,建成投运县级公路养护应急中心,设立村级公益事业管理岗位600个,重点管养农村公路,实现农村公路列养率100%,优良中等级路的比例达到96.6%。建立财政投入、村(居)民委员会和村民自筹、受益主体付费、社会资本参与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2020年财政设立专项经费1000万元,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企业,建立垃圾、污水收运处置体系,提高管护市场化程度。同时,明确乡村基础设施产权归属,由产权所有者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责任。

  三、构建县乡村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城乡共享发展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青神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提升村级就近便捷服务农民的能力,让农民在县域内能享受到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服务。

  一是三治融合,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突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58个村(社区)“一肩挑”比例实现100%,“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比例41%。推进“放管服”改革,将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向农村延伸,下放乡镇(街道)办理事项130项,40项便民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解决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创新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实现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创新组织联建、人才联动、发展联推“跨村三联”,宝镜村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五共众筹”和百家池 村“邻里百家”村民议事空间等系列乡村治理品牌。

  二是均衡配置,促进社会民生事业繁荣发展。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实施“春风行动”,组织1.82万名农民工有序返岗;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扶持政策体系,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创新“医共体”模式,建立集团信息一体化平台,构建统一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服务体系,推进打包付费改革,“两病”患者管理率高于90%。组建“办学共同体”5个,推行“1+X”办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师资共用和科研互动等,学前教育入园率94%,正常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实施养老服务“七大工程”,构建城乡“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服务率100%。

  三是筑牢底线,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深化职业农民制度试点,为70名职业农民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执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供养标准均高于省定标准。实施孤儿医疗康养“明天计划”,进一步提高孤残儿童医疗康复保障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体制机制,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34元,城乡收入比为1.78,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显著缩小。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1/12/1/b76b0a1a2ce74e7489ed2e1c627c5d26.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