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合作社网!

当前所在:首页 > 合作社资讯 > 巴中市巴州区:聚焦“三个衔接” 推动“三个转变” 交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接力棒”

巴中市巴州区:聚焦“三个衔接” 推动“三个转变” 交好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接力棒”

发布时间:2021-12-03作者:佚名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巴中市巴州区坚持统筹做好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起承转合”工作,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组织保障三个方面融合推进机制,实现了脱贫成果巩固拓展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衔接、良性互动、协同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聚焦产业衔接,推动“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

  产业兴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物质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针对产业发展中资金投入大、专业人才匮乏、产业价值不高的困境,巴州区通过“创新金融扶持、选聘专业人才、构建全产业链”的方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的有效衔接。

  一是创新产业扶持延续方式。探索产业扶持周转基金由特惠制向普惠制转变,在水宁寺镇龙台村等6个试点村通过修订《贫困村产业扶持周转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借款对象由过去面向贫困户变为面向本村全体农户,支持农户发展“五小庭院经济”。累计向38户非脱贫户借用周转金45笔41.5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40万元,增加了农户收入。探索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向乡村振兴产业信贷分险基金转变,区财政每年出资500万设立乡村振兴产业信贷分险基金,按照政、银、担3:3:4分险机制,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建立融资动态名单库,对入库业主实行免抵押贷款。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305笔1.6亿元,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二是全覆盖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探索贫困村驻村农技员向全覆盖选聘村级产业指导员转变,借鉴贫困村驻村农技员选派办法,出台《巴州区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选聘办法》,通过选派在岗高级农业技术人员和聘请社会专家的方式,向全区5个药旅融合示范园、32个中药材种植基地、112个特色产业经营主体全程提供技术指导,实现了中药材亩均产值4800元,带动全区农户实现人均增收1200元。对剩余188个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通过全区范围内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技术人员竞聘等方式,分类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全区220个行政村实现产业发展指导员全覆盖。

  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立足北部山区茶旅融合、东部地区道地药材种植、南部山区粮猪种养循环产业发展定位,将扶贫期间形成的产业串点成线、连片扩面,规划建设“清江-大和-水宁寺-曾口”“玉堂-化成-天马山”“大茅坪-三江-梁永-鼎山-凤溪”3个三农工作综合示范片,区财政投入3亿多元,重点补齐二三产业发展短板,推行“大园区+多业主+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农业+民宿+旅游+电商”等发展模式,推进一二三产“全链式”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带动小业主、小农户同发展共受益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实现小业主、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二、聚焦生态衔接,推动“生态扶贫”向“生态宜居”转变

  生态宜居是巩固拓展生态扶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针对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的现实需求,巴州区通过“配套产业、整治环境、盘活资源”的方式,促进生态扶贫向改善人居环境转变,实现了“生态扶贫”向“生态宜居”的有效衔接。

  一是推进产居融合建设。探索住房安全向住房宜居、产居融合转变,大力实施产居融合建设行动。按照“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将“乐居乐业”发展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村庄建设规划,按照小组团聚居点不低于200亩、中心村聚居点不低于500亩的产业配套标准,推进村级产业园区建设。同时,推行产业园区、田园景区、新型社区“三区同建”,以产业生态化、田园景区化、社区城市化理念推动“产、景、村”融合发展,全区累计建成园景相叠、景村相融、园村相依新农村聚居点676处,带动全区2.9万户10.2万人率先实现了住房宜居、产居融合。

  二是建立宜居乡村长效机制。借鉴贫困户危旧房改造投入方式,建立“财政补贴、乡村自筹、受益付费、社会支持”的人居环境整治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在全区254个村(农村社区)开展“三清两改一提升”村庄清洁行动,全面实现村(居)民小组保洁员全覆盖,全面推进“厕所革命”,累计新(改)建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6.5万户,新建公共厕所273座。同时,成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领导小组,出台《巴州区聚居点管理办法》和《巴州区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办法》,探索建立起集“组织、责任、管护、运行、保障”于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盘活用好闲置宅基地。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和“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改革试点为契机,在全区采取货币安置有偿退出、农户自主开发利用、入股联合经营、使用权流转租赁4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玉堂街道苏山村将17户农民的闲置宅基地(农房)使用权流转给经营业主发展农家乐,带动就业600余人,实现年产值6700万元,农户人均增收1300余元。同时,村集体通过行使宅基地所有权,对本村经营农家乐的业主每年收取3000~10000元不等的协调服务费,拓宽了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实现了环境美、产业兴、百姓富。

  三、聚焦组织衔接,推动“党建扶贫”向“组织振兴”转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组织振兴是根本保障。针对基层力量薄弱、治理效能不高、集体经济不强等问题,巴州区通过“壮大乡村队伍、完善治理模式、发展集体经济”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实现了“党建扶贫”向“组织振兴”的有效衔接。

  一是建强基层战斗堡垒。延续驻村工作队选派机制,继续向145个“五类村”选派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推动脱贫攻坚组织优势向乡村组织振兴转变,实现工作队伍有效衔接。同时,以乡村两级班子集中换届为契机,把“一懂两热爱”作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人选的重要标准,将农技、水利、畜牧等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乡镇领导班子队伍之中,加快乡村振兴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拓宽村支部书记选拔范围,打破村别、户籍、居住地等限制,全区220个村从农村致富能手、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中选任村支部书记177名,天马山镇狮子寨村从本村招引的业主中选出全市首位外省籍村支书,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二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带来的管理方式变革,优化乡村治理区域布局和资源要素配置,撤并乡镇7个、村居152个。同时,探索“1+N”(党组织引领+多个自治组织)乡村治理模式向“一核三治多元”即“1+3+N”(党建引领、三治融合、多元参与)模式转变,全域推广“四议四调四评”(“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院户亲情调、村规民约调、支部说事调、司法权威调”“评作为正党风、评孝道树家风、评公德纯民风、评贡献浓香风”)工作法,全面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体系。目前已探索出大和乡界牌村(沙迴坪联合党委)“四联四强”“一核两会三榜”、水宁寺镇龙台村斯连聚居点“一核三会五员”、平梁镇相坪村相坪聚居点“一引二改三治”等治理模式。

  三是夯实乡村经济基础。探索发展集体经济向夯实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转变,通过村居“两委”集中换届,全区254个村(农村社区)书记、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比例达93.18%,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供了组织保障。同时,出台《巴州区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十二条措施》和《巴州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2021-2025)》,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按照每年提质规范一批、扶持壮大一批、投入助推一批的推进计划,逐步实现全域覆盖提升。目前,已全部消除人均收入6元以下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1万元到10万元的村居186个,10万元以上的村居68个,为乡村治理和振兴奠定了经济基础。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32/2021/12/1/c026189e88b945f3841a2869c5c8204e.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